农业遥感监测数据

卫星数据是农业大区域监测(如省 / 国家级作物长势、产量预估)的核心,按 “空间分辨率” 可进一步细分,适配不同精度需求:

 

  • 低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(100-1000m)
    代表卫星:MODIS(美国)、FY-3(中国风云三号)、VIIRS(美国)
    核心特点:覆盖范围极广(单景覆盖数万平方公里)、时间分辨率高(1-2 天 / 次)、免费获取,但空间细节模糊,无法区分单个田块。
    农业应用:

    • 全国 / 全球尺度作物种植面积估算(如冬小麦、玉米主产区分布);
    • 大范围旱情、涝情动态监测(如通过 NDVI 指数变化判断作物受旱程度);
    • 区域作物物候期提取(如判断某省水稻的拔节期、灌浆期)。
  • 中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(10-30m)
    代表卫星:Landsat-8/9(美国,免费)、Sentinel-2(欧盟哨兵,免费)、GF-1/2(中国高分一号 / 二号,部分免费)
    核心特点:兼顾 “覆盖范围” 和 “空间细节”,可清晰区分单个田块(如 0.1-1 公顷的农田),光谱波段丰富(含可见光、近红外、短波红外),是农业中精度监测的 “主力军”。
    农业应用:

    • 县域尺度作物类型识别(如区分田块中种植的是水稻还是大豆);
    • 田块级作物长势评估(通过 NDVI、EVI 等植被指数计算生物量);
    • 土壤湿度反演(利用短波红外波段对土壤水分的敏感特性);
    • 中等范围病虫害预警(如识别某乡镇小麦条锈病的扩散趋势)。
  •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(0.5-5m)
    代表卫星:GF-2/7(中国高分二号 / 七号)、SuperView-1(高景一号,商业)、WorldView-3(美国商业)
    核心特点:空间细节极清晰,可识别农田中的垄沟、灌溉设施,甚至部分作物的个体形态,但覆盖范围小(单景仅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)、成本较高。
    农业应用:

    • 田块精细化管理(如温室大棚分布清点、灌溉系统完整性检查);
    • 小范围病虫害精准诊断(如识别某块麦田中病虫害的具体发病区域);
    • 作物倒伏、冰雹灾害的受损面积精确统计(如计算某地块倒伏作物的百分比)。
  • 微波卫星数据(不受天气影响)
    代表卫星:Sentinel-1(欧盟哨兵,C 波段,免费)、Radarsat-2(加拿大,商业)、GF-3(中国高分三号)
    核心特点:穿透性强,不受云雾、雨雪、夜间影响,对水分(土壤水、作物水分)敏感,是 “全天候农业监测” 的关键补充。
    农业应用:

    • 阴雨天气下的作物长势监测(如南方梅雨季节水稻生长跟踪);
    • 土壤湿度高精度反演(尤其适合旱作农业区的灌溉决策);
    • 洪涝灾害淹没农田范围的快速识别(微波可穿透云层,灾后 1-2 天内获取数据)。

2. 航空遥感数据(中小范围高灵活监测)

通过无人机、有人机搭载传感器获取,适合 “乡镇 / 村域” 或 “特定试验田” 的高精度监测,灵活性远高于卫星(可按需随时起飞)。

 

  • 代表设备: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(如大疆 Mavic 3 Multispectral)、高光谱相机(如 Headwall Micro-Hyperspec)、热红外相机;
  • 核心特点:空间分辨率极高(厘米级,如 5-20cm)、光谱配置灵活(可按需选择多光谱 / 高光谱)、数据获取周期可控(当天可多次拍摄),但覆盖范围小(单架次无人机覆盖 0.1-10 平方公里)。
  • 农业应用:
    • 试验田作物生化参数测量(如精确获取小麦叶绿素含量、氮含量,指导变量施肥);
    • 设施农业精细化监测(如温室作物叶片病害早期诊断、草莓挂果量统计);
    • 灾后小范围损失评估(如冰雹后某果园的单株受损率统计)。

3. 地面遥感数据(微观验证与参数校准)

通过地面传感器直接测量,精度最高,主要用于 “卫星 / 航空数据的校准” 和 “微观农业参数获取”,是遥感数据可靠性的 “基准”。

 

  • 代表设备:光谱仪(如 ASD FieldSpec,测量作物叶片光谱)、冠层分析仪(测量作物叶面积指数)、土壤水分传感器;
  • 核心特点:精度极高(实验室级)、直接测量目标参数,但覆盖范围极小(仅单点或单株),无法用于大范围监测。
  • 农业应用:
    • 卫星遥感指数校准(如用地面测量的 NDVI 验证 Sentinel-2 数据的准确性);
    • 作物生化参数精确测量(如测定玉米叶片的蛋白质含量,建立光谱反演模型);
    • 病虫害机理研究(如通过地面光谱仪记录病害发展过程中作物叶片的光谱变化)。

 

2025年9月2日 16:17
浏览量:0